临沂市工业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2021-2025)

文章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4日 点击数: 字号:

临沂市工业学校

“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2021-2025)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建设,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龙头作用。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与办学水平,对学校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主动适应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通知>》《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及《临沂工业学校学校“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本着学校办学宗旨,依据特色、可行、超前的原则,紧跟发展政策步伐,服务国家、山东省的大战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规划的背景

山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动能转换胶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为发展着力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临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从临沂市整体情况来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赋予难得区域发展新机遇。重大政策利好,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等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我市更好进入东盟市场打开了窗口。发展基础厚实,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3个专业批发市场,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人,市场潜力巨大。

从临沭县整体情况看,全县逐渐形成以化工、化肥、高端装备、杞柳编织、食品加工传统产业为支柱,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2019年底五大传统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6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6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1.98%,其中化肥产业过100亿元,高端装备、化工2大产业过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4%。“十三五”时期,全县大力实施“百企百项”技改工程和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伟业集团投资16亿元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项目、金正阳投资12亿元的年产50万吨高效连轧项目、金宝诚投资5亿元的精密特种合金钢管项目、雷华投资7亿元的茂华ICRC专用阻燃树脂基复合材料项目等一批拉动效应明显、震撼力强的项目先后落地投产。金沂蒙集团、金正大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金宝诚、诺贝丰、美邦等4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专精特新”企业。金正大、金沂蒙、史丹利、雷华等4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到“十四五”末,全县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3+2”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8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以上。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光电等三大产业。智能装备应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市前列,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流程型制造企业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0%以上,离散型企业装备数控率达50%以上,探索5G及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争创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个以上,争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项目3个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以上,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以上,注册上云企业覆盖率达80%以上。发展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改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业平均水平,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以上,新增国家级绿色产品3个以上,严格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25吨标准煤。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形势

(一)专业建设成效

学校立足临沂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临沂市及临沭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加快“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在“六强、六富、六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坚定不移实施“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现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与应用、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个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服装工艺与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四个市级示范专业;畜禽生产技术、信息技术2个临沂市规范专业。学校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并与区域产业、企业和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隙对接,现已聚合成强势2个专业群,专业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专业建设基础良好。

学校现有教职工313人,其中专任教师294人,专任教师师生比1:20,专业专任教师数186人,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3.27%,研究生17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比例5.7%;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83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28%;技师、高级技师90人,专任教师中级职称比例48%;“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聘任企业一线兼职教师42人。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三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专业建设质量成果丰硕。

现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三二连读”专科贯通培养、“3+4”本科贯及社会培训等办学形式。建有机电技术、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服装设工艺、现代农艺、会计电算、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建筑工程等10个专业群,涵盖23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市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6个,“三二连读”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9个,“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专业1个。学生技能大赛连续11年位居全市前列,职教高考本科过线总数19年保持全市第一。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五”的五年,是学校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五年,提出“一落实、一强化、二加强、二深化、四提升”学校建设和改革之路,加大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的力度,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使我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专业结构仍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逐年撤销掉一些老旧专业和招生困难的专业,申报新开一些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教育类、烹饪类逐步迎头赶上,逐步改变了原有烹饪类专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护理类专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机电类、数控和现代农艺、畜禽生产类专业招生增速较慢,规模效益不佳。

2.专业影响力仍然不足。

专业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部分传统老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改造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

3.内涵建设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传统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打破,还不能彻底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起点设置课程体系。不能够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还存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诸要素缺乏深度分析,课程的“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不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较弱、共享程度不高。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骨干专业、重点专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共享性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奖等标志性成果的申报与建设突破力度不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还需进一步优化和突破,学生规模和软硬件建设仍需加强,特色化建设和区域服务能力还需提升。

4.专业教师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

从师资结构看,我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院校到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尽管近年来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但锻炼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彰显不足,且考取相应专业、行业 “执业资格证书” 的数量仍然偏少。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规模和质量影响了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的效率。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职教名师、教学能手等标志性成果的申报与建设突破力度不够。

5.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全校性的实习实训教学的公共平台尚未健全,实训室开放不够,“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合作机制还需要完善。实训开出质量有待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比例不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

1.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个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形成,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有力支撑,临沂具有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发展并重的优势,这为学校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给学校专业建设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重点扶持和发展与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相应专业群,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临沂市的社会发展定位为我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专业建设群重点围绕区域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和临沂市“十优”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做强重点专业,做精品牌专业,做优特色专业,做活新型专业,彰显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

3.学校做出创建高水平学校战略部署,要以此项系统工程的开展为契机、为引领,深入推进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校要统一思想、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明确目标责任,督促工作落实,倾全校之力,建成省级高水平学校,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新跨越。

三、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拼搏,加快发展。总结学校“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并确定推进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向、职教高考改革方向、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编制“十四五”人才培养与专业(群)特别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

四、专业建设目标

实现学校 16个专业设置与临沂市域内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100%,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 个省级高水平 特色化专业,建成 1 个国家级优质专业;形成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 的有效对接。升级机电技术应用、现代农艺、会计电算化等传统专业,新增以数字经济为特点的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2个新兴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实现课程体系重建,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融入课程内容。打造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专业(群)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向全省共建共享,构建起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成 2 门国家级、10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4个实践教学基地。职教高考过线数在数量、质量上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大赛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五、专业建设思路

面向临沂市重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1+2+N”格局构建专业(群),实行分类动态管理,以特色化专业(群)带动其他专业同步发展,实现全校专业实力整体提升。紧跟产业前沿,依据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调整、改造、整合已有专业,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开发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开发和使用配套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体系重建,通过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建一批融入产业先进要素的开放共享的专业(群)教学标准、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基地。加强高水平教学团体建设,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现代高端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临沂市乃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

六、专业建设内容及措施

(一)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提升专业建设适应力

1.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性。吸纳行业技能人才、兼职教师、企业骨干、思政课教师,调整、充实、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定期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研讨学校专业建设,参照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临沂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专业建设;结合自身优势,有效对接专业链和产业链,科学准确定位,调整优化现有专业设置,重点设置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产业相关的专

2.优化布局,专业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提升专业建设针对性。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 个省级高水平特色化专业,开发以“信息技术+”及数字经济为特点的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 2 个新兴专业。按照“1+2+N”格局构建专业(群),实行分类动态管理,以特色化专业(群)带动其他专业同步发展,并与产业链、企业链和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隙对接,学校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持续投入,加大对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个省级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特色化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等骨干专业及其它专业软硬件设施升级改造以及新兴专业建设,实现全校专业实力整体提升。

3.服务产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凸显特色化专业引领力。

(1)发挥特色化专业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根据“基础雄厚、技术领先、服务能力强,职业岗位相关、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通过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育人体系,培养 “复合型”专业人才,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从而探索出本土化且符合地域行业特征的人才培养路径。

(2)整合、优化特色化专业优势,提升特色化专业人才的供应能力。积极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制造强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制造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挥特色专业专业化优势,提高特色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培内外输送数控综合加工、模具制造、数控车、数控铣、新能源汽车、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销售技能人才 300 人以上,提升特色化专业技能人才的供应能力,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布局和临沂“十优”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3)提升特色化专业实训、研训研学能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利用特色化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把特色化专业打造成集学生培训、教师实践、技能竞赛、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将科研和企业的难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企业出题目、研发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产出反哺社会,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达到“顶天立地”的重要作用,既能面向科技前沿,开发共性的关键技术,又能将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和提升教师科研服务能力。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 1个国家级优质专业,2 门国家级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 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2个实践教学基地。

(二)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兴产业提升专业建设创新力

1.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升级传统专业。对接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紧密对接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升级需求,升级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传统专业。升级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面向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驱动。

2.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兴产业。面向新产业、新技术、新

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

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建设开发以“信息技术+”

及数字经济为特点的新能源汽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服务机器人装配与维辐射带动京东电商、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高质量发展,为脱贫攻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现代物流等国家重大战略储备和输送人才,提升专业创新力。

(三)科学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建设内驱力

深入调研,适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对接新兴产业适时进行市场调研,形成完善的专业目标定位,优化产业发展调研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形成涵盖产业发展、职业能力、人才规格等内容的调研分析报告,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专业群方向、专业群规模、师资结构。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领专业建设。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适时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形成涵盖产业发展、职业能力、人才规格等内容的调研分析报告,组建优专业教师、骨干教师、行业能手、企业技术骨干、思政教师等多方参与的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党委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作,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参与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布。

2.建立发展调研,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产业、行业专家和各专业教学团队对接产业、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产业发展调研、毕业生跟踪反馈,依托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数据,促进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研究开发专业对接产业的“契合度”模型,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领专业发,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的内驱力。

(四)重建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内涵发展,提高 专业建设辐射力

1.理念引领,引智培养,助力三教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培养、组织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专业委员会各类会议。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有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材资料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校本专业教材、新型活页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建立专业内涵持续更新机制。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和新形态教材,使学生真正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评选优秀典型,汇编优秀案例,实现全员、全域、全流程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转型。推广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 5 个国家级学科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库在校园平台流畅运行,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2.重建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涵。

整合、完善现有教学资源,更新课程内容,形成“基础共享、模块自选、拓展提升”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重建。基础共享,针对专业(群)学生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设置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群基础的平台课程;模块自选,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依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设置包括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拓展提升,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聚焦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流程、新规范,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实施高水平、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以“基础共享”保证各专业的共性要求,以“模块自选”实现不同专业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拓展提升”进一步对接产业变革和产业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动态要求。

3.升级优化规范、示范专业,聚合强势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组织产业专家和院校专家绘制专业对接产业的“映射图”与“谱系图”,对组群逻辑不清晰、专业产业吻合度不高的限期转型、整改。研究开发专业对接产业的“契合度”模型,评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托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数据,建立健全“红黄绿”专业预警机制和动态调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省、市骨干(品牌)专业建设为依托,支撑聚合成强势专业群。凸显专业规模和鲜明特色。依托“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进行专业改造,结合产业模式变革和跨界融合发展,将现有专业优化整合为 10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个特色化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新开发以“信息技术+”及数字经济为特点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 2新兴专业,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巩固提升机电技术应用、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 2 个省级品牌专业。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聚焦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 5 门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 10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全校专业实力整体提升。

(五)打造教学创新团队,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建设服务能力

1.注重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 重点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综合素养、教科研 能力、专业技能及社会服务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和实践能力。利用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专 业带头人,组建面向重点专业,推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教材改革的教学创新团队。发挥“杨化莉名师工作室”、 “王磊名师工作室”、“刑慎娜名师工作室”、“王世昆名师工作室”领作用,带动汽车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 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 2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汽车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等 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带动专业建设同步发展。

2.对接区域重点行业、产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 性。适时扩大 1+X 证书认证规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规范学分银行使用,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对接医养健康、化工等产业,服务市域建设。加强幼儿保育、化工及仪表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 3个发展型专业建设,提升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柳编技艺 2个省级技艺传承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复合 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3.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高度 融合。契合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与金沂蒙、戴克集团建 设化工及仪表自动化、与苏州生益建设数控技术与应用、与蓝海 集团建设中餐烹饪、与奇瑞汽车、临沂众泰建设汽车应用于维修 等 4 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大对其它校企合作的融合深度,形成集学生培训、教师实践、技能竞赛、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区域校企命运共同体。

4.全面提升职教高考质量

依据山东省职教高考涵盖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合理确定模。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月考制度、阶段工作总结制度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反馈。完善学科组和专业组建设,加强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通过示范学习、经验交流、外出学习形式,不断加强升学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起始年级: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升学意识,形成良好的学风狠抓学生基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适时合理科学进行职普融通分流,膨胀升学群,不断扩大参加职教高考学生数量和质量。

毕业年级一是要加强集体教研,合理优化和设置练习题、模拟题规范训练,适时进行错题集中训练,形成闭环练习系统,适度增加考试次数,以考促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题海战术。二是要合理布局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的节奏和时间,紧张有序,松弛有度。三是要加强边缘生的帮扶工作,深入学生中间,细致发现、归纳、提炼该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诊断性补偿和针对性训练,膨胀升学群。四是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注重学生答题规范和书写规范的训练,加强心理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助和互助,营造积极向上应考氛围。完善职教高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确保职教高考本科过线数、过线率不断提升。

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结合临沂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是实现中职教育走出校园,拓展培训功能,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充分依托我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努力做好电大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项目管理,通过自办、联办途径,主动与行业部门联系,不断开发出新的培训项目,加大地方性课程资源研发力度,促进培训效果“接地气”“见成效”,把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项目不断推向“内涵式”发展之路。

七、建设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形成平的稳定的教学团队。积极引进高学历(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和企业行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培育“双师型”教师,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开办新专业储备人才,保证新增设专业的顺利开办;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教科研领路人。

八、建立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

(一)建立新专业准入机制

新增专业要符合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有市场需求,有生源及就业调研论证。

(二)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

综合考虑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职教高考、就业质量、专业对口、薪资等多种因素设置专业红、黄牌预警等级制度,对于社会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或暂时停办,直至撤销。

(三)建立专业建设评估机制

建立三年一轮的专业评估制度,对专业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引导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四)建立专业建设咨询机制

通过聘请行业企业协会领域等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知名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改革探讨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建设等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破解专业建设的难题,使办学更加贴近市场。

九、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充分发挥各专业(群)“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委员会”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各系组织实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达到预期成效。

(二)制度保障

健全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加强专业评估与监控,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保障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

(三)经费保障

设立专业建设与发展专项基金,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十、分类发展,分步实施

各系部、各专业(群)应制定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分年度专业建设方案,

确保本规划的落实。

 

 

 

 

 

建设内容

2022年预期目标

2023年预期目标

2024年预期目标

强化专业(群建设

1.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提升专业建设适应力

1.调整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专业发展机制;

2.组织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进行专业设置与优化;

3.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

4.加大特色化专业、骨干专业及其它专业软硬件升级改造。

5、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打造资源功能共享平台。

 

1.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议;

2.开发建设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3个新兴专业;

3.建设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为主体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4.规范合理使用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建成、完善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2.建设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3个新兴专业的课程体系;

3. 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省级特色化专业为主体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并有效运用;

4.建成1个国家级优质专业,5门国家级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4个实践教学基地。

 

2.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兴专业,提升专业创新力

 

1.调研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对接企业和产业进行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2.升级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传统专业;

3.升级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面向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

 

1.制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个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建设开发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3个新兴专业;

3.数字经济及信息技术+在各专业广泛应用。

 

1.形成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3个新兴专业的课程体系;

2.建设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在线课程;

3.数字经济及信息技术+在各专业广泛应用的效益明显。.

 

3.科学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内驱力

1.对接新兴产业适时进行市场调研,进行专业动态调整;

2.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升级各专业建设;

3.制定、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4.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专业群方向、专业群规模、师资结构。

 

1.制定、修订、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召开各专业专业建设委员会;

3. 调研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

4.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学展示。

 

1.涵盖产业发展、职业能力、人才规格等内容的调研分析报告及时准确;

2.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专业群方向、专业群规模、师资结构的措施规范有效;

3. 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建设及时迅速;

4.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研究开发专业对接产业的“契合度”增强,人才培养方案,引领专业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内驱力作用明显。

 

 

4.重建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内涵发展,提高专业发展辐射力

 

1.培养、组织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材资料的编写;

3.加大对校本专业教材、新型活页教材、教学辅助资料更新升级,启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4.重建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涵;

5.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办学形式。

 

 

1.组织产业专家和院校专家绘制专业对接产业的“映射图”与“谱系图”;

2. 建立健全“红黄绿”专业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3.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5个国家级学科精品资源在线课程为主体的建设工作;

4.组织专业教材、新型活页教材、教学辅助资料等配套资源开发利用的研讨会;

5.进行“基础共享、模块自选、拓展提升”的课程体系建设。

 

 

1.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校本专业教材、新型活页教材、教学辅助资料;

2.形成“基础共享、模块自选、拓展提升”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重建。

3.建成5门国家级、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4个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力整体提升。

 

5.打造教学创新团队,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1.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名师工作室;

2.建立 1+X证书认证制度;

3.开展岗课赛证融通、规范学分银行使用;

4.进行技艺传承平台建设。

 

 

1.适时扩大1+X证书认证规模;

2.加强幼儿保育、化工及仪表自动化等3个发展型专业建设;

3. 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工作工作推进会;’

4. 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5.建设校内4外实践基地。

 

 

1.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柳编技艺2个省级技艺传承平台有效运行;

2.岗课赛证融通、规范学分银行规范使用;

3.形成 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教学传新团队、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强;’

4.4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培训、实习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5.“1+2+N”专业(群)建设为区域服务能力提高,企业、政府、家长、学生满意度高。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